韓信巧擺十面埋伏陣
話說楚漢鴻溝和約之后,項羽急于擺脫缺糧少兵、后方不穩(wěn)的被動局面,便率軍東歸。不料劉邦聽從了張良和陳平的計策,決心趁有利時機消滅項羽,便違約麾軍追趕,終于在固陵一帶趕上。項羽大怒,楚軍也都憋著一肚子氣,拼命反攻。一仗下來,把漢軍打得落花流水,大敗虧輸,只得深溝高壘堅守。這時,劉邦又采納張良的分地封王之計,約會彭越和韓信共攻項羽。
楚軍本來就缺乏糧草,對峙了一段時間后,聽說彭越、韓信、劉賈的軍隊正急速趕來,便主動東撤。本來,項羽想退往楚都彭城,可是這時彭城已被漢軍占領;再想往東南退往江東,可南面劉賈和英布的軍隊已經(jīng)逼近,同時楚大司馬周殷已率軍投降,所以只有邊打邊撤,從夾縫中一路向東,一直退到一個叫垓下的地方。這時,幾路漢軍都已陸續(xù)追上,雙方便扎下營寨。楚軍兵少,只有10萬左右;漢軍兵多將廣,幾路大軍加在一起約有80萬之眾,便四面重重包圍。
漢軍中,以韓信手下的軍隊最多,有30來萬。在諸將中,也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最為杰出。他自在漢中登壇拜將之后,屢立戰(zhàn)功,掃平三秦,收服三齊,可說是百戰(zhàn)百勝。因此,漢王劉邦就把指揮大權交給了韓信,要他盡快消滅項羽。
韓信深知項羽驍勇絕倫,天下無敵,楚軍也都能征善戰(zhàn),不是一般的對手。于是他便運籌帷幄,精心策劃,要給項羽一個決定性的打擊,以消滅其有生力量。
垓下地處洨水之濱,附近是典型的淮北平原風貌,一馬平川,萬里無垠,最適合大兵團機動作戰(zhàn),尤其是便于騎兵穿插突襲。韓信在仔細地察看了地形和充分了解敵情后,擺下了一個“十面埋伏”陣,準備一舉全殲楚軍。
何謂“十面埋伏”? 實際上就是在四面八方埋伏了十隊漢軍,每隊漢軍三萬人。這三萬人其中一萬騎兵,分布在兩翼以施行包抄和沖擊;二萬步兵,前哨有五千弓箭手,都配以強弓硬弩和足夠的箭支,接敵時成排施放,先機殺敵;接著是五千盾牌手,一人一面堅固的盾牌,一把砍刀,若敵人放箭,便由盾牌隊防御,并伺機殺敵;再后面是五千長戈手和五千大刀手。戈手和刀手兩人一組,戈手攻遠,刀手攻近,互相配合,攻防有序。這些兵士平時都嚴格訓練、配合密切,戰(zhàn)時即能奮勇殺敵,屢戰(zhàn)屢勝,少有敵手。
韓信定計擺陣已畢,便在一天早上親自率軍挑戰(zhàn)。他的左邊是將軍孔熙,右邊是將軍陳賀;后邊有劉邦和周勃等大軍接應。項羽被困多日,糧草漸盡,正心煩意亂。這天聽說韓信率軍挑戰(zhàn),頓時大怒,立即披掛上馬,列陣迎敵。
韓信見項羽列隊已畢,便縱馬上前,高聲叫道:“項王,識時務者為俊杰。你現(xiàn)在兵少食盡,難以為戰(zhàn),不如棄甲歸降,我保漢王不會殺害于你。”項羽聞言大怒,馳騎突出,手指韓信大罵曰:“好一個胯下匹夫,也敢在我面前信口雌黃。待我斬你的頭來”。說罷,策馬揮戈,直取韓信,雙方你來我往,戰(zhàn)在一處。這韓信雖然久經(jīng)戰(zhàn)陣,但多以計謀取勝,論單打獨斗哪里是項羽的對手。十余個回合后,韓信力不能支,便拍馬落荒而逃。項羽正殺得性起,哪能讓他逃走,便緊催烏騅馬,隨后趕來。看看越追越遠,突聽一聲炮響,兩支軍隊分從左右兩側殺出,將楚軍截為幾段。原來這是孔、陳二將軍的人馬。項羽越殺越勇,-匹馬縱橫如飛,一支戈神出鬼沒;馬到處,血肉橫飛;手起時,鬼哭狼嚎。項羽正殺得快活,但是手下兵土卻越來越少。突聽連環(huán)炮響,四面八方十隊漢軍撲天蓋地而來。只聽鼓聲陣陣,號角聲聲,殺聲震地,漢軍個個精神抖擻,奮勇爭先。他們按照平時嚴格訓練的陣法,將楚軍分割包圍,象包餃子般一個個地消滅。這時,項羽身邊的人更少了,他自己也殺得人困馬乏,眼見再戰(zhàn)下去,便會全軍覆沒。無可奈何之下,只得傳令收兵。項羽策馬舞戈在前,當先沖出一條血路,后面的楚軍才陸續(xù)逃回來一部分。
這一仗,項羽手下的精銳兒乎傷亡殆盡;尤為可怕的是,從沒打過敗仗的項羽初次嘗到了敗仗的苦果,從而極大地打擊了他的信心。這以后,他便固守在營壘里,再也不敢出戰(zhàn)。直到張良巧用“四面楚歌”之計,進一步摧毀了楚軍的軍心,人人驚驚惶惶,不斷有兵士逃跑。這時,項羽知道大勢已去,在虞姬自殺之后,終于在一天夜里率領八百親軍,潰圍南逃了。